Wednesday 2 July 2014

2014.07.02 - Cheer快樂工作人雜誌 - 理财 - 投資不能靠幻想,先搞懂5關鍵

投資不能靠幻想,先搞懂5關鍵

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6440&page=1


試著思考:5年後,目前任職的公司還在嗎?還能做現在這份工作嗎?還能繼續領這樣的薪水嗎?如果幸運做到退休,退休金有多少?夠用嗎?

以上幾問,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肯定答案。

除了大環境不確定性愈來愈高,在低利率時代,房價愈飆愈高,定存愈存愈薄,再也不能只把錢放在銀行生利息。換句話說,提升自己對投資理財的技能,創造薪水以外的「第二份收入」,絕對是上班族無可迴避的課題。

不過,水能載舟、亦能覆舟,投資前有哪些功課不可不知?《Cheers》雜誌特別整理出5個關鍵,簡單又能快速上手。


1. 股海險惡,只有少數人賺錢

股票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投資工具。證交所統計,截至今年1月,股市累計開戶人數達925萬人,投資股票早已成為全民運動。

台灣產業以出口為主,經濟容易受國際景氣波動,也讓台股具備易漲易跌的淺碟特質。例如,金融海嘯爆發,台股可從2007年11月的9,786點,一年內下殺至最低3,955點,跌幅近6成;也能在2009年3月開始反攻,在2年內從4,328點上衝到9,155點,上漲111.5%。過去20年來,每2~3年就出現一波千點以上的回檔,更是「家常便飯」。

走勢活潑的台股,讓投資人賺錢不易。摩根投信每季的「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」調查,就清楚顯現這樣的現象。在股市不好的時期,例如2008年10月,台股投資者賺錢的比例僅8.2%;在股市較好的時期,例如去年,台股漲幅僅次於日本,位居亞洲第二,但根據今年2月統計,只有47%的投資人過去半年內有賺錢。

事實上,不論景氣榮枯、股市好壞,股市投資賺錢的,永遠都是少數人。投資股市要憑真本事,上班族千萬別心存幻想,以為跟著大盤漲勢進場,就能理所當然為自己累積財富。


2. 想好怎麼防守,再來進攻

日本投資顧問世野一成在《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?》書中指出:「投資家並非將利益最大化的專家,反而是將風險最小化的專家。」

自營商股票操盤手,9年內為公司賺進超過17億元的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張智超說:「投資要先想防守,再來進攻。」他認為,投資的本質是預測未來趨勢,但這充滿變數,因此,投資前最好先預想萬一虧損的後果,去冒可以承擔的風險。

降低風險,最好的方式就是嚴守資金控管與停損原則。

張智超回顧他10多年專業操盤手生涯,得以一路順遂,屢屢從台股大空頭的殺戮中全身而退,就是他堅守資金「四分之一法則」,也是他口中的「試單原則」。

具體做法,是當持股沒有獲利前,買進部位絕不超過資金的四分之一,等到持股賺錢後,才逐漸隨著股價上漲而加碼,或是逢高出脫持股。以他為例,操盤的資金規模為20億元,常態性投資股市的部位,大約在4到5億元之間,沒有獲利,不會輕易加碼。

「股票投資最理想的狀態,是『大賺小賠』,多數人賺不到錢,都是因為『小賺大賠』,」張智超說。股市變幻莫測,堅持這道資金控管原則,等於多留一道退路,把虧損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範圍。

另方面,適時停損,是最重要的配套動作,但也最考驗人性。

法意部落客「歐斯麥」陳光世指出,果決停損出場,重點不是萬一反彈回來是否扼腕,而是可以遠離虧損擴大的危險。「停損要像上班開會,就算心情不好,該做的還是要做,」歐斯麥形容。對於使用閒置資金,股價漲跌不影響生活的上班族,停損出場點可設定在虧損10~20%。

歐斯麥特別提醒,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例如預設20%的停損點時,若買了100萬元股票,就代表要以賠錢20萬元出場,這時未必真的都有勇氣出脫持股。要避開這樣的心理陷阱,唯有同步做好資金控管。


3. 賺錢時機是耐心「等」出來的

股票不用「天天做」,進場時機往往是耐心等待出來的。對此,股神巴菲特(Warren E. Buffett)有個精采的比喻:人生最重要的事,就是等候正確投球。在棒球中,如果已經兩好球,而投過來是球速225公里的那種球,還是必須揮棒,因為錯過它,就是三振出局。

然而在投資時,你可以選擇不揮棒。一直等到投手累了,最後一個球正好投進你的甜蜜點,再抓住機會奮力揮出。這輩子,這樣的球只需要打中幾次就好,不必每一場5個打數、每個球都要抓住。

把股神的譬喻拿來實際運用,可以先預設個股的買進價位,等股價跌到這價位以下再出手。

例如,若是穩定配發現金股利的定存股,可先計算過去5年平均現金股利,將買進價位設在殖利率(現金股利除以買進股價)6%以上;若是成長明確的趨勢股,可先計算過去5年平均EPS(每股盈餘),設定買進價位在本益比(股價除以EPS)12倍以下。設定好了。持續觀察、等候,理想價位一出現就採取行動。


4. 從工作與生活中找線索

台股有1,400多檔股票,不用每檔都了解,只要選擇自己熟悉的產業個股關注即可。

歐斯麥建議,可從工作所屬產業,或是生活體會中去找投資線索。他舉例,像水電工一定比多數人了解塑膠產品的報價漲跌,從中就可以找到塑化股的投資脈絡。

他進一步指出:「對自己投資標的的了解,不要只來自報章雜誌,而沒有個人體會與思考。」因為這樣很容易隨著媒體報導起舞,行情好時樂觀過頭,行情差時又過度悲觀,很容易就迷失在一窩蜂的追高殺低中。

張智超也建議,若沒有時間、心力、興趣研究產業與個股,就簡單進行資產配置。以現階段長期利率降到谷底,未來可能向上調升的總經環境下,可以將投資分散為股票與債券各半,股票就買ETF,像是台灣50(股票代碼0050,由台灣市值最大的前50檔個股組成,與大盤指數高度連結),債券則買債券型基金,並在未來隨著利率上升,逐步提高股票比重。


5. 基金定期定額不能「放著不管」

除了直接投資股票,定期定額買基金,也是上班族普遍使用的投資工具。

著有《我靠基金38歲退休》等多本研究基金投資書籍的基金部落客「賤芭樂」王仲麟指出,上班族買基金最大的迷思,就是「因為我不懂、沒時間研究,所以買基金」。殊不知,基金投資同樣要做功課。例如,投資巴西的基金,卻不知道巴西首都在哪?未來有什麼重要國際賽事?如果不了解,自然無法掌握相關財經資訊。

基金投資的奧義,在於定期定額,停利不停損。他進一步指出,一旦基金到達設定的停利點(通常設為10~15%),就應該贖回確保戰果,再將贖回的基金分為36~48等分,逐月再投入,如此不斷滾動,擴大投資效果。

只要對以上5個關鍵念茲在茲,相信你的投資之路一定可以走得更順遂,沿途收割出滿滿的甜美「金」果實。

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6440&page=1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